今年以来,合肥市龙头企业支撑强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家预期向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市统计局近日发布分析报告,一季度,合肥市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增速快,全市22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活力足,新增企业为近三年最多;动力强,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力显著。
新增规上企业为近三年之最
工业发展大格局稳定,主要在于主导产业的增势稳定。今年一季度,合肥市六大主导产业增势稳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40.0%,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0.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
京东方显示技术同比增长11.3倍,晶澳太阳能产值增长11.5%,合力股份因订单增多同比增长30.5%,海尔电冰箱和海尔空调器产品升级、市场形势好,分别增长25.6%和23.2%……今年以来,合肥市龙头企业支撑强劲。一季度,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214户,亿元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
与此同时,产业形势向好,活力也得以激发,一季度合肥市新增规上企业为近三年之最。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207户企业新纳入规上工业统计,为近三年最多,较去年同期增加96户。一季度,新增企业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从企业看,产值超亿元企业7户,其中,神皖合肥庐江发电完成产值5.66亿元,安徽恒德智能制造完成产值3.23亿元。
产业升级迈入高质量发展
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合肥工业的“新动能”,助力产业升级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季度,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贡献率达85.2%。战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48.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一季度,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53万辆,同比增长15.6%;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20.28万千瓦,增长23.0%;液晶显示屏产量为6538.30万片,增长16.2%。
同时,高新产业“加速跑”,为合肥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一季度,全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较上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
近年来,合肥市工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两大产业增长迅速。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集成电路基地增加值同比增长20.8%,华耀电子、阳光三星、博微智能电气、星波通信技术等一批集成电路企业产值增速都在20%以上;智能语音基地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新华三信息技术、赛为智能的产值分别增长1.4倍和6.3倍,淘云科技、科大讯飞的产值分别增长45.4%和15.3%。
企业预期趋于乐观后劲十足
当前,合肥市制造业正迎来多重政策利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高质量发展“30条”、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条”、支持三重一创“18条”、促进光伏产业“15条”、人才新政“20条”。4月1日起,深化增值税改革,更大规模减税开始实行,增值税率下降直接给企业让利。
不仅如此,合肥市深化改革的举措和成效,带来了全市企业家信心的提振。一季度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二季度的经营预测中,有52.7%的企业对行业总体运行状况持乐观态度,环比提高12个百分点;预计下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达52.3%、提高11.2个百分点。
此外,一季度工业发展相关主要指标也趋好,意味着工业发展后劲十足。据统计,合肥市工业用电量3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9.0%,较去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速由去年同期的下降8.8%,大幅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增长23.3%,工业创新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