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本站服务|

全国免费采购热线:0571-89967015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推进新兴产业大布局 打造先进制造主引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7  来源:国际商报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晏澜菲开发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要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
 本报记者 晏澜菲

“开发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要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适应发展新形势,努力开拓发展新境界。”在安徽省开发区创新升级推进大会上,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对全省开发区发展做出了部署。

他指出,要着力增强开发区创新动能,推进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加强创新链建设,推动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实施稳企强企增企行动,狠抓政策落实,稳定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制造业“单打冠军”和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双创”和招商引资,培育集聚更多市场主体。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园区建设。

转型升级是摆在开发园区面前的共性命题,作为老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开区在“三创新、两提升”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全省开发区创新升级推进大会上,安徽省政府通报了2018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合肥经开区继续位居第一。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在创新升级、高质量发展上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在安徽推进制造强省、合肥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战略机遇中,着力增强创新动能,优化产业生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勇当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

搭建“大平台”以创新引领新兴产业

数九隆冬,合肥经开区的南艳湖畔一个以机器人为特色的现代小镇正在蓄势崛起,整个经开区创新迸发出的发展热情,早已温暖了这个冬天。

在这里,蔚来汽车ES8的整车装配车间,来自不同厂区的不同部件,正在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即刻组装成一辆新能源汽车。

在这里,哈工大研究院设立了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6大研究所,参与组建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聚有66家上下游企业。

同样在这里,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检测大厅如同智能“天眼”,密切注视着桥梁、燃气、供水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状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级多类型基础设施的整体检测。研究院里,还建有国家级巨灾科学中心,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11项,打造城市安全云和消防云,“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应用到50多个城市并辐射海外,近三年营收年均增长35%,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创新是安徽宝贵的基因,创新也是合肥经开区牵动转型升级全局的牛鼻子。“我们既要打造’顶天立地’的支柱型企业,也要孕育‘铺天盖地’的配套型科技中小企业。”合肥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围绕质量变革,全区今年培育了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以及10家以上“隐形冠军”“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合肥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了“双倍增”,分别达307家、830家。

合肥经开区通过搭建“大平台”,与清华、天大、北外、中科大、哈工大、安大、38所、通用所等大院大所的协同创新,推进“七大创新平台”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聚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公共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了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如今,合肥经开区“4231”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4个千亿元产业、2个500亿元产业、3个300亿元产业、1个100亿元产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令人欣喜的是,合肥经开区里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如今,智能出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电动汽车在带来环保便捷的同时,也会因为性能受制于电池而带来出行不便,电池管理系统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采用了双向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和云平台数据处理手段,提供自终端至云端完整电池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电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管理。该系统利用强大的远程数据云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BMS在电池状态估计、故障预警等方面的短板。“我们的系统可以高精度估算电池剩余电量和健康度,并实时对电池进行充放电管理、热管理、均衡管理等,确保汽车电池安全高效运行。”优旦科技董事长彭勇俊介绍说,优旦智能管理电池系统能将电池剩余电量(SOC)估计误差由8%下降到3%,并有效提高电池均衡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类似优旦科技这样的中小企业在合肥经开区比比皆是,为此,合肥经开区在今年5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培育工程实施方案》,以“研发一流技术、制造一流产品、培育一流企业家、实施一流管理”为目标,培育一大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技术服务出色、在国内细分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较高市场份额的“隐形冠军”。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规上工业的67.1%和75.8%,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发力“芯”产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今年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合肥长鑫存储宣布DRAM生产线投产,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DRAM芯片。这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并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助产能。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12吋存储晶圆制造项目的签约落户,让合肥经开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加码。

在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看来,芯片行业属于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壁垒行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加快发展芯片事业是决胜未来的必然要求。

随着长鑫存储的量产,芯片正在成为合肥经开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一。在高标准引入芯片企业之后,经开区无疑将成为上下游产业链最有力的整合者。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以长鑫存储为龙头,瞄准高端芯片制造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助力打造中国“新芯之都”,集聚格易、康佳等8家设计企业,通富、三菱等5家封装测试企业,北方华创、至纯等21家装备材料企业,成为全国最受关注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之一。

“目前,合肥经开区有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约35家,形成了以格易、龙迅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晶圆制造产业,以通富微电、三菱捷敏、泰瑞达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以日本荏原、上海至纯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以美国空气化工、台湾汉民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合肥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冯磊表示,经开区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千亿规模、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仅合肥市家用电器、面板显示、汽车电子和绿色能源的需求就比较大,每年芯片采购需求超过300亿元。与此同时,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7省1市102万平方公里面积5亿多人口。面对中国50%的GDP和40%的消费市场,加上合肥经开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网、航空航线非常便利,这些都将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带来重大利好。

据冯磊透露,合肥经开区正以长鑫12吋存储器开发项目为核心,推进一批晶圆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引进大硅片、内存封测、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关键材料类项目。产业基地建成后,预计合肥经开区将形成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上下游龙头企业超200家、吸引各类人才超过20万人。

芯片研发设计集聚区位于合肥经开区正在打造的“科创走廊”地带,这条“科创走廊”上拥有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启迪科技城、联想研发中心、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众多创新平台。“我们将依托现有高校、平台重点引进培育IC设计和研发。”冯磊表示,“一园一基地”将相互倚重和支撑,形成园区内企业的良性互动。

依托合肥长鑫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经开区将助推集成电路产业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融入长三角

构建开放“高速”通道

风起长三角,扬帆正当时。日前,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论坛暨2019年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合肥经开区举行,吸引了沪、苏、浙、皖四省(市)的500家企业及近200家人力资源机构到场参加。

活动期间,安徽省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运行。据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将重点引入全球500强、全国100强、安徽省50强及2A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驻,计划未来1-2年内将实现各行业各层次就业30万人次。目前已有26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约入驻,其中不乏人力资源服务品牌百强企业。产业园的运行推动了安徽“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双聚集,使得安徽在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互联共享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融入长三角,合肥经开区一直在主动作为。乘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经开区向长三角先发地区要技术、学理念,推动开发区创新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同时,积极发挥安徽对外开放主平台作用,全方位构造融入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高速”通道。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优化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合肥经开区顺势而为,着力打造航空港及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港、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实施全省唯一的海天铁联运工程及服务、贸易便利化措施。

依托合肥都市圈,合肥经开区统筹合肥、淮南、六安三市,规划研究面积约80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约190平方公里。计划将空港经济示范区打造为长三角西翼门户枢纽、科创型临空产业集聚区、国际生态宜居精英航城。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新桥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31.3万人次,同比增长13.7%;货邮吞吐量6.45万吨,同比增长34.8%,其中国际货运吞吐量1.4万吨,同比增长478%。计划至2025年旅客吞吐量达2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万吨;2035年旅客吞吐量为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60万吨。与此同时,空港进境指定口岸已建成运营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指定口岸,目前已累计完成生鲜航班53班,进口高端生鲜产品约3000吨,进口额约1.1亿美元。

在空港经济示范区内,中德(安徽)智慧产业园建设正有序推进。该项目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将依托国际小镇优先发展临空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打造国际合作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典范园区。

不仅如此,占地约2811亩的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对内整合疏运网络,搭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提供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对外则利用上海、宁波两大港口,打通了“河海联运”“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作为经商务部认定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合肥经开区也积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复制自贸试验区66项改革经验,设立36支总规模1600亿元的产业基金,配套1.2万余套人才公寓,加快构建等高对接长三角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数据显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合肥经开区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合肥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5.6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增长态势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

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经开区竞相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