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宏勋,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高级技师,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技能楷模”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
本报记者 姜春艳
几乎航空工业系统的人都知晓鲁宏勋的名字,而他从一个普通工人到“大师”的成长记录也宛如一本教科书,现在,他更是致力于在更大的平台上传承自己的技艺和理念,希望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4月15日,记者在南昌采访到了鲁宏勋,他的行程有点赶,参与录制完“中国梦·劳动美”的“五一”特别节目,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往新乡,选拔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
我们很想知道这位大师级的人物有一个怎样的从师经历,更想替千千万万以他为榜样的年轻技工们问问,他选徒弟的标准是什么。
和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一样,鲁宏勋也有一个懵懂、冲动的青春期,请原谅我们在此爆料,虽然他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航空工业导弹院技校,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工厂工作,但是也改变不了他因贪玩和大学失之交臂,成为“大学漏子”的事实。
没上大学好像也没让他多苦恼,鲁宏勋说自己爱玩爱动,技校里学习钳工,他发现这和自己小时候玩的东西很接近,是自己喜欢的。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厂工作,要跟着师父了,谁来带自己?这时候他有了话语权,因为成绩好,选择的师父是当时厂里钳工手艺顶尖的。他沉下心来努力学习,不但把师父的技能悉数学到手,还偷学了很多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技术。技多不压身,他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当时鲁宏勋的心里有个小目标。他进厂时是二级工,工资四十一块半,而钳工八级能拿到六十七块多,成为八级钳工是他为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时间不长,更大的目标到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型号上马,导弹院引进了大批高精尖数控设备,他主动请缨调到数控班,“做最好的数控操作工”成为他的新目标。后来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他成为了“航空鲁班,技能英才”。27岁因重点型号研制荣立原航空航天部一等功;39岁,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现在他已经连续三届担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数控铣项目的专家和教练。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鲁宏勋说,对年轻人,他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还有学习精神。这是他对年轻人的寄语,其实更多的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总结。
自我评价如何?鲁宏勋笑着说,自己的一大优点就是善于思考,喜欢用脑子做事,而不是单纯地拼体力。尤其是对很多新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遇到新的好玩儿的,他都想学习学习,即便是现在五十几岁了,还在学很多软件和应用方法。
他动手能力强。他说技能方面尤其重要的就是操作、尝试。他的师父鼓励他要多尝试。他带徒弟的时候也是本着尊重、宽容的原则,让徒弟大胆尝试,试错之后再告诉他们系统方法。他对徒弟的要求是,在学习期间允许犯错误,而一旦出徒了就不允许犯错误了。
要耐得住寂寞。目标达成了,伴随着荣誉、鲜花和掌声,但是在攀登巅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要付出,也有很多要放弃,而且谁也预计不了这个过程到底有多长。鲁宏勋说:“耐得住寂寞是很难的,其实只要坚持住可能在某个阶段就成功了。”他常跟班组的年轻人说,要能吃苦,敢于吃苦,年轻就是资本,吃亏就是占便宜,根本不要怕吃亏。
有了更多机会走出去,了解了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情况,鲁宏勋有了极大的危机感,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在师资、设备和技术上都很欠缺,尤其是教材落后、知识老化,这导致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国家倡导对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重视,鲁宏勋说:“一定要落到实处,要让从事技术和技能工作的人有职业荣誉感,要能因这份工作而有尊严和体面,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我们才能更快地实现制造强国。”
有了第三代,鲁宏勋说,现在总想着在她没睡前回家,可以抱抱她。可爱的小孙女儿也没能拖慢鲁宏勋前进的脚步,他依然奔波在洛阳和全国各地,一方面兼顾本职工作,一方面用业余时间做培训、做自己技艺和理念的传承。
记者问他,什么样的条件能把他挖走?鲁宏勋爽朗地笑说:“我告诉他们了,不用挖,他们挖不起!”